日前,青岛市政府发布公告称,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青岛海湾集团”)不再列入市直企业管理,整体划转为青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青岛国投”)二级企业。
这家曾位列中国化工500强、资产总额达186亿元的老牌国企,正式告别了延续数十年的市直企业身份,融入青岛国投的国有资本运营版图。
从市直企业到青岛国投二级子公司,这家化工巨头的转身,有何打算?
青岛海湾集团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前身青岛市化工局,曾是青岛市直属国有大型化工企业集团,其业务横跨基础化工与高端材料领域,位列中国化工500强。
旗下拥有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海湾化学”)、海湾精化、青岛碱业、海达控股、海湾索尔维、海湾港务等二十余家控股和参股企业,主要产品包括烧碱、乙烯法聚氯乙烯、苯乙烯等大宗化学品,以及高端硅胶等新材料,在钡盐、锶盐细分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。
伴随企业退出市直序列,其背后是青岛国资监管体制的资本重构。
2019年青岛启动首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,青岛国投与城投、华通、海发成为改革先锋。2021年,海湾集团100%股权首次划转至青岛国投,但保留市直企业身份;而此次调整彻底将其纳入二级企业体系。
这一变化并非个例,青岛国企改革在近年来可谓动作频频。此前海信集团划归华通集团,双星集团并入城投集团,澳柯玛(600336)股权转入海发集团……昔日的“五朵金花”已有三朵完成资本重组。海湾集团的转身,是这场持续数年改革进程中的又一落子。
那海信集团为何不再单列市直企业?
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,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”。
而青岛作为第二批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城市,承担着改革探路使命。将大型产业集团交由专业资本平台运营,正是为了破解传统国企治理困局。
另外从地方发展来看,海湾集团面临转型挑战,旗下海湾化学主板IPO以失败告终。上交所上市审核中心曾对海湾化学出具监管警示决定。
其中提到海湾化学的两大违规行为,一是股权质押解除披露不完整,公司3家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20%股权,其中60%出资款5.67亿元来自以公司股权质押的银行借款。尽管申报材料称截至招股书签署日股权质押已解除,但现场检查未发现相关解除协议,实际该质押仅为上市申请办理阶段性解除,上市成功或终止后需重新办理。
二是多项会计核算不准确,报告期内,公司销售费用、主营业务成本、长期待摊费用、政府补助、存货、固定资产等科目存在核算误差,影响审核机构对财务数据的判断。
而作为市直企业时,面对化工行业技术迭代加速、新能源材料崛起的变局,集团发展亟待突破,而青岛国投的定位恰能弥补这一短板。
划转青岛国投后,海湾集团的发展方向也再次明确。集团旗下海湾化学的氯碱产品可对接氢能产业,而青岛国投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布局,可以为这些新兴业务提供应用场景。
此外作为“双高”企业,海湾集团面临严峻的减碳压力。青岛国投2025年牵头成立的绿色能源产业联盟,正推动风电、光伏等清洁能源替代。通过国投的跨产业协调,海湾集团或可得到绿电直供、碳减排技术合作等支持,将环保成本转化为技术竞争力。
当国有资本从“看得见的手”转型为“赋能者的手”国内十大期货配资公司,更多如海湾集团一般的地方传统国企平台,将焕发新貌。